前言配资炒股哪家好 626年,一场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落得一个兵败身死的下场,或许,他们到死都不知道李世民在禁军中也安插了人手。 那么,一直身在皇宫中的李渊在知晓兵变后,到底有没有派兵镇压李世民的军队呢? 其实,李渊早就派了禁军前去抵抗,只不过形势大变,禁军没有压住李世民而已,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李世民安插在禁军中的人又是谁? 玄武门守将:常何 他便是常何,出身瓦岗军,在瓦岗军的第一仗,便是和张须陀打的,后来追随李密,跟在他的身边和张须陀作战。 据记载:“李密率领骁勇将军常何等...
前言配资炒股哪家好
626年,一场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落得一个兵败身死的下场,或许,他们到死都不知道李世民在禁军中也安插了人手。
那么,一直身在皇宫中的李渊在知晓兵变后,到底有没有派兵镇压李世民的军队呢?
其实,李渊早就派了禁军前去抵抗,只不过形势大变,禁军没有压住李世民而已,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李世民安插在禁军中的人又是谁?
玄武门守将:常何
他便是常何,出身瓦岗军,在瓦岗军的第一仗,便是和张须陀打的,后来追随李密,跟在他的身边和张须陀作战。
据记载:“李密率领骁勇将军常何等二十个游骑,带着上千名兵士围杀张须陀”,能够站在李密身边作战,相信常何已经是李密身边的心腹亲随了。
公元618年,大唐建立后,常何敏锐的感知到归顺大唐才是正途,便极力鼓动李密归降唐朝,不少将领纷纷反对,可李密更加偏信于常何,真的归顺了大唐。
李渊得知后,便授予了常何“骠骑将军、上柱国、雷泽工”等一系列的称号,还专门给了他兵权,让他成为了唐王朝的府兵将领。
鉴于李密在山东地区的威望,李渊就派他去收复流窜于山东地区的农民军,临行前,李密还专门调来常何随行。
然而,等到李密离开长安之后,便又生了反叛的心思,常何知道后,极力劝阻他,但是这一次没有成功,李密仍旧一意孤行,最终被唐王朝所杀。
而在李密被杀后,常何被王世充俘虏,顺势也就投到了他的门下,目的就是为了策反王世充的身边人归顺大唐,但是被王世充发现,常何立刻带人逃回了大唐。
李渊得知后,大赞他的应对和变通才能,特别嘉奖他为车骑将军,这个职位显然是比最初的“骠骑将军”低了一级。
后来,常何又跟着李世民出征洛阳、又参与了讨伐刘黑闼、徐圆朗的战斗,立下不少战功。
紧接着,李世民就将常何调进了京城中,担任了玄武门的值守,还赐给常何金刀子几十枚,其目的就是让常何利用这些钱去收买玄武门的禁军。
要知道,布置这些的时候,距离玄武门之变还有两年,可见,李世民早就在为兵变做准备了。
因为李世民清楚的知道,要想拿下李建成和李元吉,首先就必须要将禁军把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常何就成了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因为,常何不仅跟随李世民出征洛阳,还在一年后跟着李建成讨伐过河北,他不是任何人的部下,只是因战随处调动。
而这也正是李世民重金收买常何的最根本因素,他敢用常何,并且捏准了李建成不会怀疑他的旧部,这才放手去做。
等到成功收买一众禁军之后,这些人就成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最有力的帮手。
兵变玄武门
626年,突厥进犯,太子李建成建议派李元吉带兵出征,并且征调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一干人等,李渊思虑后便同意了。
消息传回李世民这的时候,众人都劝他必须先发制人,不然等到太子杀掉一干大将后,在后悔就来不及了,最终李世民点了头。
偏偏巧的是,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傅奕向高祖密报:“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大怒,当即找来李世民问责,李世民为自己狡辩说这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害他,还说出了他们二人“私通后宫”的丑闻。
李渊当即表示,要他们兄弟三人明天一起来见他,等到天光大亮之后,李世民的人马早就和常何串通,埋伏在玄武门了。
兵变开始后,双方打的不相上下,最终李世民弑兄杀弟,而后派出尉迟敬德进宫去保卫李渊。
等到尉迟敬德找到李渊的时候,李渊竟然乘船泛舟在后苑海池上。
见到尉迟敬德一身戎装,李渊大惊,尉迟敬德当即上报:“太子和齐王作乱,已经被秦王解决了,秦王怕打扰了陛下,所以派臣来守卫。”
事情都已经发展到这个份上,李渊要是还不明白,也白做帝王了,眼下两个儿子身死,也就只有秦王了。
尉迟敬德又说,希望陛下能够写一封敕令,命令各军接受亲王的处置,李渊当即答应,等到李世民收拾好残局之后,李渊便将太子之位给了他,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
其实,李世民早就有夺取皇位的野心了,据《旧唐书》中记载,李世民平定长安之后,秦王府的很多能臣都被调到了外地,李世民对此很是不安。
他的谋士房玄龄告诉他,不必为这些人的调走而可惜,但是有一个人必须保下,他就是杜如晦,此人有辅佐帝王之才,要想成大事,此人必不可少。
可见,那个时候起秦王就已经有意皇位之争了,后来,李世民手下的能臣干将越来越多,他不仅自己招募人才,他还开办文学馆,广招四方之士。
表面上,是与他们探讨儒学经义,实际上是以此为掩盖,暗中招揽所需要的人才,除了人才,他还结交大臣,争取了陈叔达等人的支持。
当李世民被李渊斥责的时候,就是这些大臣出来替他说话的,前朝有了助力,后宫也不能少,李世民派出妃子长孙氏在后宫中联络走动,得到嫔妃和他们背后家族的支持。
就这样,李世民暗中部署了多年,各个地方都有他的人,只等机会降临了。
其实,李世民要想成大事,唯一能走的路便只能是兵变,毕竟太子李建成的位置固若金汤,又有李渊的支持,再怎样,李渊都不会废掉太子改立他的。
李渊的偏向
然而,在这场皇位争夺中,李渊的心思是最为关键的,如果不是他一味的偏向李建成,或许历史会有所改变。
在唐朝初建的时候,李渊为了培养太子李建成的才能,特意下令:“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也就是说除了军国大事,所有的政事,李渊都想让李建成参与。
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激化,也是在武德五年的时候,那时太子李建成意识到李世民的势力逐渐庞大,已经威胁到自己了,况且东宫的谋士也不是白拿俸禄的,他们都注意到了李世民的改变。
为此,李建成手下的谋士魏征建议他带兵出征,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才有了李建成带兵平定河北的战事。
其实,魏征早就说过必须除掉李世民,才可保住自己的地位,但是李建成没有同意,因为他知道与李世民兄弟之间闹得难看了,受父王同情的一方才是最得益的。
因此,李建成选择迂回减除李世民的羽翼,他向李世民进言,要征调秦王府的大将去打仗,李渊欣然同意。
可以说,李建成的建议正中李渊的心思,他不仅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削弱李世民的权力,还能制衡住李世民的逐步扩大的势力。
但是李渊这么做,却伤了李世民的心,他知道父亲从没有偏向过自己,就连兄弟之间因为权力争夺闹到李渊面前,他大部分时候也都是斥责李世民,或者斥责双方的僚属纵容他们胡来。
事实上,李渊的本意是避免骨肉相残,让他们各安各位,但是在处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的时候,不自觉的就偏向了身处太子之位的李建成。
反而对李世民多加责备,可想而知,李渊对李建成的维护,落在李世民这里,有多么刺眼,兄弟之间的矛盾加深,自然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当初,李建成带兵出征河北的时候,李渊也是取消了李世民的一些权力,就是为了李建成能够便宜行事。
武德九年,李渊准备贬斥李世民,还好有陈叔达等人的阻止,这才没有实行,不过最后李渊还是对李世民的权力进行了制约和削弱。
李世民心灰意冷,慢慢的也绝了对父皇李渊的期待,虽然在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斗中,李世民永远是不受待见的那一个,但好在他羽翼已丰。
等到兵变之后,李渊就算是在心痛李建成,他也只能放手,任凭李世民做主。
李渊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主,只不过他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以巩固自己和太子之位的算盘却打错了,李世民早就存了反抗之心,又岂能是轻易逆转的?
李渊到底有没有调兵?
那么问题来了,在兵变的那天,李渊当真不知道宫中发生巨变吗?在前一天,不是说好了在大殿会见三个皇子吗,为何尉迟敬德是在船上找到他的?
这一点十分可疑,但是在史书中并没有对此做任何的解释,李渊在那天的行踪也成了迷。
有人说,当初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掌握的只有北衙那边的禁军,南衙的禁军是不受李世民控制的。
那么为何南边禁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贸然参加战斗呢?
在这种情况下,大概率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南衙的禁军听到厮杀的声音,秉着护卫皇城的责任,不自觉的就去参加战斗了。
还有一种,有人猜测,是李渊下令南门禁军参加战斗的,毕竟禁军是天子护卫,直属于帝王,要是李渊真的下令,这些人必定是遵从的。
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和北门的禁军里应外合,来势汹汹,他们这点禁军对上他们无异于螳臂当车。
如果不是后来尉迟敬德拿来李渊的敕令,这伙禁军说不定还在执行天子命令,全力阻挡李世民的队伍。
如果李渊真的派了南衙禁军参战,也是够狠的,宁愿派出去阻挡李世民的军队,也不让禁军留下来护卫自己,可见李渊心中终归没有偏向过李世民。
结语
当然了,常何作为玄武门之变中的关键角色,在事成后,也是连连升官,只不过没有一跃而上而已。
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常何并不是世家大族的后裔,也没有很强的武装力量,李世民自然会多加考虑。
总的来说,常何此人还是受到了李世民的恩惠的,如果没有常何拿下北衙禁军,一旦他们和南衙禁军联起手来,李世民的处境还是非常危险的。
至于李渊到底有没有调兵,史实没有记载,但大多数人认为,李渊不会坐以待毙,十有八九是派了兵的。
参考资料:唐玄武门之变真相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李英祥 尹春明
常何与隋末唐初政治--中国史研究配资炒股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