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做得太少”和“做得太多”的风险,鲍威尔坦言,做得太少可能会让高于目标的通胀变得根深蒂固,最终需要货币政策紧缩过度,以高昂的就业成本对抗更持久的通胀。但做得太多也可能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实际利率现在已转为正值,远高于市场对中性政策利率的主流估计值。之前的紧缩举措可能尚未在整个系统中全面发挥作用,所以需要从现在起“谨慎行事”。 为应对40多年来的严重通胀,过去一年半的时间美联储11次大幅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5.25%至5.5%。由于最新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对于“做得太少”和“做得太多”的风险,鲍威尔坦言,做得太少可能会让高于目标的通胀变得根深蒂固,最终需要货币政策紧缩过度,以高昂的就业成本对抗更持久的通胀。但做得太多也可能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实际利率现在已转为正值,远高于市场对中性政策利率的主流估计值。之前的紧缩举措可能尚未在整个系统中全面发挥作用,所以需要从现在起“谨慎行事”。
为应对40多年来的严重通胀,过去一年半的时间美联储11次大幅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5.25%至5.5%。由于最新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与环比都出现上升,而且连涨两月,美联储依然存在继续升息的预期,而即便是停止加息,高利率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并高出历史均值;退一步而论,即使货币政策转向美联储选择降息,但历史经验表明距离最后一次升息窗口至少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差距,由此决定了紧缩货币政策势必从多个端口继续给中小银行制造与输送巨大的压力。
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三人似乎就是八卦的中心。一个是白月光,一个是二婚妻子,也都和徐志摩的死亡脱不开关系。
让人忍不住好奇:这两个人女人之间,在徐志摩生前生后,会不会也有各种恩怨情仇呢?
陆小曼也挺悲情的。
她和徐志摩的结合,找到了徐申如夫妇的严重不满,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徐申如把儿子儿媳的婚姻失败,归咎于陆小曼。
直接或间接导致徐志摩下定决心离婚的,其实是因为林徽因。
当初徐志摩在英国邂逅年仅16岁的林徽因,被她的美丽和才学所倾倒,不管家里还有妻儿,只知道“顺应天道”。
林徽因虽然年幼,但明显更为理智,为了躲徐志摩,她不仅回了国,还迅速地相亲认识了梁思成,两人成了恋人关系。
追求林徽因无果的徐志摩,才转头追求起了有妇之夫陆小曼。
这点也在陆小曼的日记中得到了印证。
为了和徐志摩结婚,陆小曼不惜打掉和丈夫王骞的孩子,还因此搞坏了身体,年纪轻轻就病痛缠身。
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证婚人是梁启超。
梁启超是林徽因的准公公,气呼呼的还写了家书寄给梁思成和林徽因,告诫立身要正。
回国后,林徽因前往东北大学教书,后来又住在北京,而陆小曼常住上海。
在目前的资料中,关于陆小曼和林徽因是否有交往的细节,少之又少。
林徽因对于陆小曼,几乎是只字不提。
反倒是陆小曼,林徽因的名字在她的日记中频繁被提及,而且林徽因两个可以印证她绿茶的八卦,还都出自于陆小曼之口。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25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爱得火热,但还结婚,陆小曼写下日记:
“我处处为他想,我又爱他,我又恨他,恨他为什么不早点来……可是早四年,他哪得会来爱我!我不是做梦吗?我又哪儿有她那样的媚人啊?我从前不过是个乡下孩子罢了。”
一向自信的陆小曼,在提到林徽因时,用了“媚人”一词,又说自己是乡下丫头,罕见地表露出自卑的情绪。
可能是为了宽慰陆小曼,避免她疑心,徐志摩每次见到林徽因,都会事无巨细地和陆小曼报备。
1928年,林徽因已嫁为人妇,梁启超病重,徐志摩前去探望,自然也遇到了林徽因。看完后,徐志摩立刻给陆小曼写信:
林大小姐依旧风采动人,魅力十足,谈吐犀利,兴致勃勃,甚至还学会了吸烟卷喝啤酒!
1929年,徐志摩还前往沈阳,探望生病的林徽因,据说也是这次探望,徐志摩建议林徽因前往北京香山静养。
1931年,林徽因病重,不得已前往香山休养,徐志摩不仅忙前忙后办理手续,为了给她解闷,徐志摩几乎每天都前去探望,两人一起看书聊诗,徐志摩还鼓励林徽因写诗。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林徽因才开始写诗发表。
在香山疗养的林徽因
这件事,还引起冰心的不满。她的《我劝你》,劝的就是林徽因,写的就是徐志摩频频探望林徽因这件事。
《北斗》杂志发表了这件事,同期发表的还有林徽因的《激昂》,可以说看热闹不嫌事大。
当时这件事闹得很大,据说沈从文还气得够呛,给冰心取了外号“教婆”
那陆小曼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事实上她早就知道了,还是第一个“聆听者”。徐志摩两天一写的信件中,提到林徽因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
《爱眉小札》中收录了徐志摩在1931年写给陆小曼的25封信,提到林徽因的就有5封。
1931年2月,信件大篇幅提到林徽因,那时候她病得严重,徐志摩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你要是见了徽音,一定吓到。她直连脸上的骨头都看出来了
1931年3月7日,着重写“相见不过三次,绝无愉快可言”,求生欲还挺强:
1931年5月16日,说林徽因黑了不少,可以直接当印度美人了。而林徽因和徐志摩是演过一出戏叫《辛德拉》,她扮演的正是印度美人。
1931年6月14日,这次夸了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长得可爱。
1931年10月1日,林徽因胖了,具体的磅数都知道。
看下来,我倒觉得,没有一个女人不会生气。
陆小曼也不例外,她狠狠地吃醋了,跟徐志摩明令禁止:
你跟任何女人的任何交往都不必瞒我,我无所谓,绝不干扰。唯独林徽因,你绝不可以跟她再有接触。老实讲,我要吃醋的。
也因为陆小曼这番举动,后期徐志摩对林徽因往来,都忌讳莫深,什么都瞒着妻子,就连那次飞机失事,徐志摩是要去听林徽因的演讲,这都瞒着陆小曼。
也难怪事后陆小曼和张幼仪对林徽因都颇有微词了。
徐志摩去世后,一本记录了徐林恋爱细节的《康桥日记》成了多方争夺的对象。
据看过日记的凌叔华所说,康桥日记就是徐志摩的恋爱日记,对象正是林徽因。
事情是这样的。1925年,徐志摩在好友凌叔华那里寄放了一个箱子,里面是他的文学作品和写有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经历的《康桥日记》。
后来和陆小曼结婚后,这些东西拿回去更不妥当,于是一直放在凌叔华那里。
徐志摩去世后,谁是箱子的拥有人就成了一个问题。陆小曼作为遗孀,理论上是应该交给她。
后来被胡适以研究徐志摩及出书为由要走了,除了几位当事人,世人再也没有见到《康桥日记》。这件事成了一个罗生门。
林徽因说自己没见过,日记没什么价值就不发表了。
胡适也暗讽凌叔华藏了半册不肯交出来。林徽因也讨要了两次,都被搪塞了回来。
但到了1983年,凌叔华写给徐志摩的表弟陈从周,却说自己把所有书信都交给胡适了,是有人不愿意公开,埋没或者遗失了。
而林洙、梁从诫、梁再冰都表示从来没见过这几本日记。
晚年的陆小曼一直在整理徐志摩的书稿,她曾说:
其他日记倒还有几本,可惜不在我处,别人不肯拿出来,我也没有办法。
总之,这件事情就稀里糊涂结束了。目前主要的说法倾向于林徽因一把火销毁。
至于日记写了啥,没有人知道了。
所以在陆小曼眼里,林徽因大概就是个“万恶前女友”吧。
以至于,关于林徽因有两个很深入人心的八卦,都是出自陆小曼的口中。
一个是苹果事件。当初林徽因回国住在北京,追求者众多,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对追求者说,“想吃东安市场某个水果铺的烟台苹果,”谁先买到就代表谁是狠心,还不准乘坐汽车。于是梁思成借到了自行车,第一个买到,却被汽车撞到了,伤势很重,终身微拐。
另一个是群发电报事件。据说这是徐志摩告诉陆小曼,1924年林徽因留学美国,发电报给他说生活苦闷,让他多发电报安慰她。
徐志摩接到电报后欣喜若狂,次日赶到电报局,没想到工作人员说:今天发给这位黛微丝(指林徽因)的电稿已有4份,你是第5个,5人收到的内容还完全一样。5人大怒,共同签名写了一封电报大骂林徽因。
这两个八卦其实禁不起细究。首先梁思成车祸确有其事,但是去参加国耻日,骑的是摩托而不是自行车。而且陆小曼却连时间都记错。
第二个真假难辨,假的是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注册的英文名字是菲莉斯,并非“黛微丝”。
真的是徐志摩在1926年的确留下一首诗《拿回吧,劳驾,先生》,说的正是以上内容,只是不知女人何人!
如今斯人已去,很多细节已真假难辨。有人说,陆小曼怎么可能大度,丈夫浪漫多情,天天惦记求而不得的白月光,放在哪个女人身上,哪个不恨?
但是换个角度靠得住的交易软件,两个人的结合从一开始便是不道德的,而婚后,诸多苦楚也要自己咽下了。